发布日期:2025-02-12 09:24 点击次数:124
1996年,南京一位79岁老地下工作者,在弥留之际嘱咐女儿:“无论如何最好的配资线上,千万不要公开,当年和我联络的同志们的名单!”
这位老地下工作者名叫沈世猷,1917年出生于安徽宿县,193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,可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后,他毅然投笔从戎,于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。
从黄埔军校毕业后,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,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,他被任命到国民党国防部一厅担任中校参谋。
此时的沈世猷在别人眼中,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,但在沈世猷自己心中,却并不这么认为,他在南京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,越发觉得无所适从。
平日里没什么事的时候,沈世猷就去找同在南京任职的黄埔同学聊天,他也因此结识了一批颇具理想信念的年轻军官朋友,他们一起聊时局、聊未来……
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,他毅然成了一名地下工作者,而且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,他还把自己的妻子丁明俊,也发展成了地下工作者。
丁明俊跟沈世猷是同乡,父亲是爱国商人,在当地颇具影响力,两人在1946年结婚不久,沈世猷就跟丁明俊坦白了自己地下工作者的身份,丁明俊听后当即表示支持丈夫的工作。
当时,敌人的封锁十分严格,稍有差池就会被抓获,而丁明俊的公开身份是富家大小姐,一般人很难把她与地下工作者联想到一起,丁明俊恰恰利用这一点,巧妙地为组织传递了很多重要情报。
丁明俊平日里只穿旗袍,每天都精心打扮后才出门,如果只看表面的话,她与其他富家小姐和军官太太没有什么区别,无论是吃的、用的、买的东西都是高档商品,接触的也都是上流社会的人。
可谁也不知道,她每天干的都是极其危险的掩护同志、传递情报工作,丁明俊甚至还打入富太太圈,通过跟她们接触,获取有价值的情报。
而且,在丁明俊接触的人中,有些人看似是富商或高官,但实际就是我方地下工作者伪装的,这样与丁明俊接触,既符合丁明俊的身份,也更容易隐蔽。
后来,随着时局的发展,原本位于南京大纱帽巷的地下交通站越发的不安全,为避免同志们暴露,沈世猷和丁明俊毅然把两人的婚房,当成了新的地下交通站。
此后,各种“达官显贵”开始光临两人的小家,两人也过起了看似“歌舞升平”的上流生活,但这一切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假象。
其实沈世猷和丁明俊十分节约,两人除了为隐藏身份,不得已的花销外,其他的钱都省下来,资助那些地下工作者们。
当时,为了同志们在他家开会安全,丁明俊专门找了一个“放风”的人,这个负责“放风”的人,就是丁明俊的侄子丁良典。
丁良典当时是南京大学的学生,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,两人就把丁良典安排在家中居住,美名其曰是照顾侄子,实际上已经把侄子发展成了地下工作者。
后来证明,沈世猷和丁明俊夫妻俩的决定非常英明,因为沈世猷工作繁忙,平日里经常不在家,特别是战事吃紧的时候,沈世猷更是无法回家。
而夫妻俩很快又生下一个女儿沈志红,一边要负责地下交通站工作,一边还要照顾女儿,丁明俊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,有了侄子丁良典在,一切事情都方便不少。
特别是有了女儿后,丁明俊精神变得焦虑起来,每当女儿啼哭时,丁明俊就会越发的紧张,有侄子丁良典在旁安慰,也算好了很多。
1949年1月,随着三大战役相继胜利,渡江战役迫在眉睫,组织要求沈世猷想办法打入国民党江防最高军事指挥机关——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。
沈世猷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,成功进入总司令部第三处,负责机械化作战,为获得更全面的情报,沈世猷开始频繁请关键岗位人士吃饭,并陆续将大量有价值情报传递给了组织。
1949年3月的一天,组织通过丁明俊给沈世猷传达了一个特别的任务,让沈世猷想办法搞到一份从安庆到芜湖之间的国民党江防图。
这项任务对接下来的渡江战役极其重要,可想获取江防图非常难,沈世猷接到任务后,立即找机会与负责此项工作的作战参谋胡健接触,最终趁胡健外出,成功进入其办公室,把江防图拿了出来。
由于沈世猷手中没有相机,他只能冒险把江防图带回家中进行复制,当时丁明俊在旁协助,侄子丁良典则在外面放风,经过整整一晚上的努力,才原封不动的把江防图复制出来。
随后,沈世猷立即返回办公室,把这份江防图还了回去,丁明俊则抱着孩子,前往指定接头地点,悄悄把这份江防图传回了组织,这份江防图为渡江战役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南京解放后,沈世猷又悄悄前往上海潜伏,继续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线索,直至上海解放,新中国成立后,沈世猷夫妇留在了南京工作。
由于年轻时地下工作的特殊经历,沈世猷的精神一直高度紧张,导致他患上了精神亢奋症,经常整夜失眠,建国后也没有好转,等到了晚年时还越发严重,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时,不让女儿公布名单的那一幕。
1996年,沈世猷去世,享年79岁,2009年,在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,妻子丁明俊把沈世猷当年传递情报使用过的公文包,捐给了渡江胜利纪念馆,这个包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文/学史知今最好的配资线上